每逢春季,北方的沙尘暴总如猛兽一般肆虐,给中国北方的民众带来了巨大的困扰,甚至连邻国蒙古的戈壁沙漠也被视为祸根。多年来股策略,中国投入了巨额资金进行治沙,绿树成荫,但蒙古国似乎一直未采取有效行动,沙漠化问题日益严重。
有些美国专家提出不同的观点,认为植树治沙可能弊大于利,甚至会破坏生态环境、抢夺水源。这些声音到底是在提醒我们要警惕,还是仅仅是外行的无知评论?
蒙古国,历史上曾被称为“外蒙古”,与中国接壤,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国家,国土面积达156万平方公里,其中大部分被戈壁沙漠覆盖,人口只有340万。根据2024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数据,蒙古国的土地有76.9%受到沙漠化和退化的困扰。沙尘暴不仅给本国牧民带来灾难,还随着风势蔓延到中国、日本和韩国,给邻国带来极大的困扰。
展开剩余82%2021年3月,蒙古国爆发了一场十年一遇的沙尘暴,瞬间把东亚的天空染成了黄色,造成了不可小觑的生态和经济损失。尽管如此,蒙古国并非毫无作为,他们在埃尔森塔萨尔海地区建立了一个治沙实验站,占地45公顷,尝试种植耐旱植物进行沙漠治理。此外,蒙古国还在2020年推出了“十亿棵树”计划,计划到2030年种植10亿棵树,旨在将森林覆盖率从不到9%提升到更高水平。联合国和全球环境基金也支持该国的“ENSURE”项目,通过在戈壁沙漠中种植柽柳,稳固沙丘,防止风蚀。
然而,与中国相比,蒙古国的治沙力度显得微不足道。中国的三北防护林工程覆盖了13个省区,计划到2050年将森林覆盖率从5.05%提升至14.95%。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数据,截至2023年,中国已种植了32万平方公里的树木,每年治愈约2000平方公里的沙漠化土地。以内蒙古的库布其沙漠为例,借助草方格技术固定沙子,种植沙柳、梭梭等耐旱树种,昔日的黄沙已变成绿洲,村庄再也不惧风沙的侵袭。
但蒙古国的经济状况和财政预算与中国不可同日而语。2023年,蒙古国的GDP仅为203亿美元股策略,远低于中国的17万亿。与中国相比,蒙古国在治沙方面的投入差距显而易见。自2000年以来,中国已投入超过300亿美元,而蒙古国的环保预算仅约4000多万美元,相差悬殊。
蒙古国在治沙方面面临的自然条件也更为严峻。自1940年到2015年间,蒙古国的气温上升了2.24℃,年降水量减少了7%,干旱和过度放牧导致草原变成了沙漠,沙尘暴的强度逐年加剧。与中国不同,蒙古国没有足够的水利资源和先进的技术,无法像中国那样通过滴灌、喷灌等方式节水,同时进行生态移民和退牧还草等措施。因此,蒙古国治沙仍然需要依赖国际的援助和技术支持,联合国和全球环境基金提供了资金和技术,帮助保育柽柳林和修复牧场,但这些措施的规模相对较小,治标不治本。
在社会层面,蒙古国的牧民过度依赖草原生存,牲畜数量过多,土地承载能力有限。尽管政府试图限制过牧,但管理难度较大。相比之下,中国通过生态补偿和扶贫政策,成功将部分牧民转移至种植业或旅游业,从而减轻了土地的压力。而蒙古国在这方面的做法还未得到有效推进。
针对中国的治沙方式,部分美国专家表示,植树可能会破坏沙漠的原生态,影响水源,甚至改变气候。威斯康星大学的特纳和加州大学的戴维斯在2023年发表的文章中指出,大规模植树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的降低。美国专家认为,沙漠化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,植树并不是万能的解决方案。然而,中国治沙的目标并非恢复原始沙漠,而是修复已经遭受破坏的草原。通过种植树木和草方格技术,沙漠的生态功能逐步恢复,库布其沙漠的治理成果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。
虽然美国专家担心沙漠地区的水资源短缺,认为树木过多可能会抽干地下水,但中国并没有盲目种植。新疆塔里木地区采用滴灌技术,以每滴水滋养一棵树,同时种植梭梭、胡杨等耐旱植物,既节水又有效。这些措施不仅恢复了土壤的保水能力,甚至使得库布其沙漠的地下水位上升,湿地和湖泊数量也在增加。
此外,有专家指出,树木减少了沙漠表面的反照率,可能导致更多的热量吸收,从而加剧变暖。然而,树木通过蒸发水汽和吸收二氧化碳,也对抗着气候变化。中国的三北防护林工程每年为碳汇作出了显著贡献,沙尘暴的频率从2000年的13次降至2023年的2至3次,而农田的粮食产量也提升了10%至30%。尽管美国专家的担忧有一定的道理,但中国通过科学方法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。
中国治沙的经验为全球提供了宝贵的参考,蒙古国在此过程中也应进行科学规划,选择适合的树种,如柽柳等耐旱植物,并结合滴灌等节水技术,采取草方格与灌草混种的方式来稳固生态。如果资源有限,可以通过国际合作来弥补不足。蒙古国可以借鉴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与中国分享技术,申请绿色气候基金,修建基础设施并推动可持续农业发展。同时,必须将治沙与经济发展挂钩,蒙古国可以发展生态旅游、种植耐旱作物,为牧民创造收入,减少过度放牧。
蒙古国的政策需要更加有力,过度放牧是沙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。中国通过退牧还草并进行补偿,取得了较好的效果,蒙古国也应该推进类似的政策,帮助牧民转型,推动可持续牧业,避免土地再次被过度开垦。全球合作不可或缺,联合国警示,每年全球损失1200万公顷耕地,15亿人受到影响。
2026年,蒙古国将举行“国际牧场与牧民年”,邀请各国共同探讨如何管控牧场,治理沙漠。中国可以分享三北防护林的成功经验,同时也能向非洲学习社区治理模式。对于美国专家的质疑,中国以数据为依据,欢迎他们前来考察库布其的治沙成果,继续改进技术。
中蒙两国可以携手合作,共同应对戈壁沙漠的问题,建立沙尘暴监测系统,追踪沙尘源头,协同治理。通过共同努力,蒙古国的生态和经济有望实现双赢。治沙是一项庞大的工程,科学规划、资金投入、技术支持和国际合作,任何一环都不可忽视。只要蒙古国借鉴中国的成功经验,并加强全球合作股策略,荒漠变成绿洲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天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